



編者按: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2025年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5周年紀念日。值此紀念日之時,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回首難忘歲月的電科往事,現策劃推出“功勛記憶”欄目,常溫奮斗歲月,凝聚精神力量。今天一起重溫網絡通信研究院崔國義的自述故事。
崔國義,1960年7月參加工作,是我國第一、第二顆原子彈爆炸試驗遙控系統的研制與試驗項目的參與者,從事遙控專業工作17年,先后參加多個安全遙控項目的研制聯試或執行任務,曾參加“巨浪”潛地導彈安控項目的安裝調制。
“‘兩彈一星’精神不僅教我知識,更教我人生哲理,對我一生的工作都是一種鼓舞與鞭策。”——崔國義
1963年初,為完成研制原子彈爆炸試驗遙控系統的任務,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網絡通信研究院前身之一)著手組建遙控研究室,即第十二研究室,我及蔣文修、陳凱等6位中國人民解放軍上饒通信兵技術學校畢業的同學加入12室。
遙控系統工程的所內代號為1201,我和陳凱參與終端設備的核心部件RC振蕩器的研發。我們銘記毛主席常說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夜以繼日地開始了為期半年的科技攻關、查閱資料、優化設計等研制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3年12月,12室各工程組完成全部部件研制工作。
“必須給12室記集體一等功”
1964年春節前夕,各工程組派出代表前往北京進行模擬試驗,設備指標全部達到要求,隨即我們就開始了正樣生產,限期20天,所試制工廠全員出動,晝夜奮戰。上百個機箱、所有印制板和連接導線,都是人工制作。主控站加上八個被控站都是雙備份,設備出所時動用了五輛大卡車運送。聯試小組白天正常上下班,晚上工作至凌晨兩點。
就這樣,經過近三個月的日夜奮戰,我們勝利完成所有的設備聯調,發往21基地。現場執行任務時,由我們研制的遙控系統準時可靠地完成了控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任務,現場近千套設備、儀器等,在我們的設備控制下都取得了測試數據。
在總結會上,張愛萍總指揮及核試驗技術委員會認定:“遙控系統的運行正常與否,關系到整個試驗的成敗,他們是核試驗成功的功臣,一致同意給19所12室記集體一等功。”這樣的高度評價,為我們后續承攬大量的遙控任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隨后,我和同事們又投入第二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遙控任務。
“我看到蘑菇云了!”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是在102米高的鐵塔上,而第二顆則是需要用飛機投彈爆炸。這就要求在第一套遙控系統裝置的基礎上,新研制一個控制箱,新建一條無線傳輸通道和一個被控站即103站,用無線傳輸的方式控制原子彈爆炸。
1964年底,我和彭光華同志負責研制的控制箱,在完成研制、生產、調試后,發往位于青藏高原的原子彈制造基地,與彈體進行聯試。聯試完成后,我們隨即啟程奔赴馬蘭,只見蒼茫寬廣的戈壁灘上荒無人煙,戈壁的風裹著歲月的沙礫,在天地間織就一片蒼茫的黃。看到這樣壯闊的景觀,我當時非常震撼,感覺選擇這樣的地方做原子彈爆炸試驗,真是太絕妙了!
有這樣閑暇欣賞美景的時間,也就停留于我們剛到之時。之后,我們就開啟了緊張而充實的試驗時光。我們當時辦公、住宿都在帳篷里,照明依靠手電,鋪蓋上布滿沙石,也沒辦法洗澡。水是從外地拉來的,很苦,飯菜摻雜著沙子,也很苦。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總指揮張愛萍上將依然和我們同吃同住,挎著一個軍用水壺走遍大小帳篷和站點,陪伴我們完成了一個月的調試和試驗。
一個月后,全場大聯調。茫茫戈壁灘,上萬人分布在不同角落,必須進行多次聯調和演練,才能全面完成保控、保響、保測的“三保”總目標。根據氣象站一周天氣預報,基地決定爆炸試驗定于5月8日前后擇日進行,后因風向原因改為5月14日。
起爆前幾個小時,除主站外,全場所有人員全部撤離到50公里以外安全地帶。我和主控站人員在地下室負責執行遙控任務,8點準時開機。隨著指揮部下達“設備開機”“離合器接通”“啟動”等信息的陸續出現,我感覺心臟簡直要“吊”起來了。
“5,4,3,2,1,起爆!”
隨著操作手按下“起爆按鍵”,轟鳴聲傳到地下室,大地微微震動,各分站不斷傳來信息,確認原子彈爆炸成功,指揮部發出關機指令,我們迫不及待地沖出地下室。只見濃煙直沖云霄,在空中急速翻滾并變換顏色,雄偉而壯觀,形成一片片的蘑菇云!
這一刻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為中國的大國實力而驕傲自豪!更為自己有幸參與這一國之重要工程而驕傲自豪!
任務成功后幾天,國防科委主持舉行設備移交會,移交書上寫道:“19所參加工程的全體人員,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發揚了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設備性能完全滿足要求,保證了國家空中核試驗的勝利完成。”
這高度肯定的背后,能看到我們12室全體科研人員的奮斗與付出,是我們12室工程技術人員在沙子伴著苦飯、合衣而眠、無暇洗澡的艱苦條件下,連續日夜奮斗三個多月換來的。三個月時間,我們沒有一丁點情緒與怨言。這,就是我們那個時代的青年人。